郭老师已经很久没有在零点前睡过了。
时间对于她而言,是从生活里慢慢挤出来、再拼凑而成的。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,备课、讲课、录视频剪视频、答疑......每一项都是极耗精力与心血的工作。
可她好像永远不会累。
活跃在屏幕前和现实里的她充满着活力,总是在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话语去讲述原本枯燥的知识点,像极了热烈的真挚的夏天,让人一看见她,便再也移不开眼睛。
郭老师的微博
作为一个微博有着20W+粉丝的专升本教育博主,她保持着极为频繁的更新,也常活跃在评论区和私信里,在那里,她的学生们喊她「郭妈妈」。
一声声妈妈支撑着她,去攀爬英语这座大山,找到通往山顶⛰️最近的路,带着自己的学生征服这座高山。
01
人得自个儿推着自个儿走
郭老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,误打误撞地进入英语教育这一行,跌跌撞撞已过了十几年。从非科班蜕变成科班,这条由兴趣和喜欢推动的路并不好走。
她曾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质疑,有人在网上专门发黑帖抨击她说"一个没有教资的人凭什么来教英语。"这句话点醒了她,也改变了她曾以为的“凭成绩和教学质量便说明一切”的想法,她决定冲击教资证书里的最高资格。
她感谢那个质疑她的人,不然也就没有后来的那一纸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。
她说自己学英语从不指望语感这类玄学,而是踏踏实实地一点点钻研,理性分析,探索学习英语的方法论。对于天生感性的她而言,克服性格的偏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
但她闯过了这关。
每当课上看见那一双双纯洁的求知的眼神,她的内心便生发出神圣的使命感,敦促着她去打磨自己的课程,以带来更加通俗易懂的课堂。她时常反省自己的方法是不是不够直白、体系是不是还不够先进,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思考当中,她决定重回阔别已久的象牙塔。
2019年,她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,得以在外语的最高殿堂里进修。如今再提起北外就读的日子,她觉得那是一种自我打碎与重塑——不再只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,而是和从更高层面理解英语的人交流、对话,再一次认识英语。
那段时间,她要兼顾学业和工作,忙到深夜再伏案攻克作业成了生活的常态。最难的时候,在乘车从一座城市赶往另一座城市讲课的间隙,她都要在后座上打开电脑,阅读一篇篇文献、写一份份作业。路途颠簸,车摇摇晃晃,她强忍着恶心告诉自己「不能晕,不许晕。」就这样硬生生地捱了过来。
现在提起求学的故事好像可以云淡风轻地讲出来,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云淡风轻的背后是藏着无数辛酸的「浴火重生」。就像她在微博里所分享的那样:只要做一件向往的事情,只要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,必须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。尤其当你身处深渊,毫无退路和选择,唯有向上走才是活路。
不经他人推动,自个儿推动着自个儿走。
给19级小朋友们写的话
02
比喜欢更重要的是责任
不熟悉郭老师的人会觉得这样一个日日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女人,一定有着极强的事业心,这却是对她的误读。她比谁都渴望做小女人,但因为选择了教育这一行,承担了为人师者的责任,她必须把那一份小女儿的心性藏在内心深处,把真实自我放在使命之外。
她是一个日日说着“不管结果怎样,过程一定不能认怂的人。”她感叹命运所给予的教书育人的机会,拥有了便要认真去做。
她便这样在一年年的教书中,真真正正爱上了这件事。
不知疲惫的她
她也因此比谁都清楚,有意义的事情往往是我们不喜欢的,做事不能从自己的喜好入手,要考虑应不应该去做。就像学习,你不爱它,但它是抵达自己心仪生活最简单的途径,它的意义不应该被个人喜好所掩盖。
英语学习起来确有难度,很多学生对它抱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心理。郭老师希望大家能够放平心态,打消掉畏惧心理,同时也不要奢望一口气吃成大胖子,因为英语本身是一门需要长期钻研的学问。
哪怕并不喜欢它,也要试着坚持学习,这样才会发现它内在的趣味。
她希望自己的学生学着加强自己理性分析的能力,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,不能只依靠所谓的语感去做题,别让主观判断拉低了自己的正确率;要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,哪怕在家,也要做到每天学一点;要重视单词的积累,为自己的英语大厦夯实基础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要学会思考,拒绝肉体机械性地重复练习,让脑力随着所学知识流动起来。
学生课堂上的样子
03
一声妈妈有千钧重
在微纪录片《郭妈的一天》里,学生们一同围观了郭老师的生活状态,走入了她的家庭,对她讲台之外的生活窥探一二,也认识了郭妈那个未到十岁的小女儿。
因为事业,她陪女儿的时间并不多。在她看来,女儿有自由成长的空间,有自己的老师,也未曾缺失过母爱。她试着以「朋友」的方式跟女儿相处,两人保持着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,当女儿需要她时,她就在身边。
而其余时刻,她都在自己的学生身边。
可以说,是教育事业为「母亲」的角色赋予了新内涵。她已经记不得是从何时起,大家对她的称呼从郭老师换成了一声声亲切的郭妈妈,她喜欢这样亲切的称呼。
在家也要录制各种东西
她觉得自己的学生都是平等的,没有好坏之分,只是基础和学习习惯有差异,旁人眼里的差生掌握了恰当的方法也会弯道超车,毕竟咸鱼也会翻身,而大家本就很优秀。
她所能做的只是帮助学生克服懈怠心理,不放弃每一个人,让他们养成细致的学习习惯,学会分析句子的内在联系和区别。在课堂上把简单知识和难题联系起来,让高分学生不自傲,低分考生不自卑。大家都能听得懂、用得上、踏踏实实地走。
在她眼里,有些学生身上带着刺,这种刺在长期以来不被人理解的状态中长出来——他们想要上进,想要被看见,却找不到变好的方法,只能拿一层层的刺来保护自己。她看见刺却仍然走近他们,冒着被刺伤的风险给他们关爱,「总有一天,他们感觉到被关爱,刺就慢慢掉了。」
答疑时的她
这样的道理,她是在一次又一次被扎伤、流血中总结出来的。以前的她总是会感性,看见不好的评论会难过很久,后来才逐渐意识到那是反思的机会,借此思考自己的授课方式、风格。
通过改变自己,去影响身边的人。
04
唯愿做一条渡船⛴️
教师和医生一样,是医治人的职业,只不过前者疗心,后者治身。做教育这些年,郭老师越来越能感受到身份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,每当看到一个个年轻单纯的脸庞,她总觉着自己也正年轻着,还拥有无限的活力。
她依然有精力活跃在网络这个第二课堂,在课堂上讲授好基础知识的同时,用与时俱进的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后实践,让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训练。抖音和微博上的粉丝对她来说是一种动力,那些催更的同学更是某种认可,让她觉得自己现在做的是有价值的事业。
网络上的课堂
当然,最让她觉得「自己不能停下来」的是录取后一段段小作文里学生质朴的表白——郭妈就像一道光,哪怕你在黑暗的胡同里,她也能透过那道狭小的缝用光去唤醒你,让你自己慢慢走近那道光。」
郭老师始终记着一个夜晚,她在答疑室帮学生批改作文至零点,夜已深,助教安抚同学们明日再来。人潮退去,仍有两个学生追着她到了私家车旁,恳请她帮忙再改一下,她不忍拒绝,便站在天地之间,借着路灯的光帮学生看作文,指针缓缓踱过零点,而三人浑然不觉。
学生不愿湮灭那一夜对知识的渴望,而她不愿意辜负两颗向上的心。
有梦的人都未来可期
「对于身处困境的人,没有能力帮一把,也不能嘲笑。人是感性动物,一个眼神也能温暖到他人。」这是她的处世哲学,也是她对待学生的态度。
愿做一条渡船 ,渡所有学生上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