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起,多所知名大学发布公告,将“停止普通专升本招生”。其中有一点细节令人瞩目“‘双一流’建设高校不再开展普通专升本招生。”
“双一流”、“专升本”这两个字眼放在一起,一时引起不少网友的反对:专科层次的学生,难道不能追求名校吗?事实上,类似的规定,早在十几年以前就已经出现。
2006年,国家教育部公布了《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》中,已经有“985”、“211”高校等原则上不开展普通专升本的内容。
但这些规定似乎并不能阻碍专升本考试热度每年的增长。热潮后面,那些全力以赴想要进入“大学本科”的庞大队伍,都经历了些什么?
#1
2014年6月,子矜和907万人一起结束了高考。她的同学们中有人考上了一本,有人勉强读了三本,子矜考进了一所专本一体的民办学校,成为一位大专生。
起初,子矜对自己的专科学历并不在意,身边的同学们相继报名专升本考试,子矜从来都只是置身事外。直到第3年,子矜进入一所物流行业的国营单位实习,她发现,同期的大专实习生算上她也才只有两个,其他包括正式员工在内的同事,清一色都是本科生。而这些本科生在她的认知里,好像都“挺厉害的”。
这也是她头一回置身大学本科文凭的围绕中。这家国营单位的招聘简章里,面向专科与面向本科的招聘比率,呈现出明显的偏差。当然,这样的偏差在各大企事业单位招聘,各类考试(例如研究生考试、公务员考试)中早就习以为常了。
以银行业为例,四大行历年的校园招聘,大专学历的学生几乎不可能通过网上简历的初筛。在去年的公务员考试中,面向大专生招录的职位大部分是县级及以下单位,招录岗位数总共只有362个,仅占招录岗位总数的2.61%。
网络上有一位从酒店管理大专学历跃升至211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自媒体人,她说,自己的大专室友基本走不出酒店领班、企业前台这几种类型的职位。而班上那几位升上大学本科,甚至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同学,成了少数突围成功的选手,毕业之后得到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。
各种数据信息和经历过的真实情况,让子矜头一回强烈地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份本科文凭。应届统招专升本考试在子矜所在的广东省被称作专插本,机会仅有一次,而且这次考试的含金量大到能够将第一学历直接改成大学本科学历。
这对子矜而言,诱惑力相当大,但她在考试中失利了;之后参加的第一份工作,每个月能够领到4000多的工资。但当她打算跳槽晋升成管理者时,发现自己不能以工作能力和经验为跳板,得到其他企业更好的offer,因为她的大专学历,连岗位的基本学历要求都不能满足,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。子矜说,这些她早就有心理准备了。
无数大专生会在繁忙的日常中,准备着各式各样的考试,包括早已参加工作的子矜。她觉得,大部分人都有着一个本科梦。这个梦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磨灭,反而在一次次的“排挤”下不断地加深。
#2
每年1月、4月、7月、10月,全国各地的教育考试院或多或少都会举行几场成人自考本科,子衿的同学们,大多从专科第一年开始就报名了这些考试。它和统招专升本最大的区别在于,不能改变第一学历。
可就算这样,在校专科生当中,报名成人自考专升本的人数,还是远远大于专插本。“自考专升本因为不是全日制的嘛,很多人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上网课,大家都只为了拿一个文凭,不愿再去多读几年书,自然就会选择自考这种相对来说方便的途径了。”
子衿口中所谓的“方便”,没有上课点名,没有学期末考试挂科,没有毕业时间的限制。
也正因为这样,很多人没有一鼓作气地把这13门考试连续通过,而是一拖再拖,好几年也没个结果。
无数个专升本的考生都有过类似的感受:曾经的同窗普遍对自己缺乏信心,而且长期在一个消极玩乐的环境中,大家入学第一年都信誓旦旦要认真学习尽早升本,三年里能坚持下去的,寥寥无几。而这些成功升本的学生,还会发现,本科毕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。另外一些院校会将专升本学生插进某个班级中学习,而另外一些院校则把他们统在一起,单独组成一个班级。
有人坦言,进入本科院校就读后,感觉并没有真正融入这所大学,除了常来寝室串门的同班同学,能认识的本科学生不超过5个。毕业准备开题报告时,发现受欢迎的导师早已和本科学生提前打好了招呼,失望之际,也只能把这个现象归为“无可厚非”,因为导师更了解的还是四年制的统招全日制本科生。如果说这是不可左右的客观困难,那么学习能力就是倍感挫败的主观困难了。
为什么二本“专升本”学历,会被三本的学生看不起?
专科院校的期末考核通常是五五开:平时成绩和考勤占50%,期末成绩占50%,大家只要考试前翻翻书,就基本不会有挂科的风险。升本之后,她控制不住地煲剧、打游戏、刷购物网站,等到考试周一来,她的临阵磨枪压根招架不住难度大幅提升的期末考试。
#3
去年疫情结束后,她去应聘了一个大型K12培训机构的市场销售岗,试岗、培训期、工作地点都已经安排妥当。于是入职前,她说了自己是全日制专升本毕业的学生。然而,当天她就收到了人力的拒绝微信。事后她平心静气地向别人讲述这事时,仍然忍不住反问:为什么我一个二本学校全日制专升本学生,都不能和三本学校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平起平坐?
今年,子衿的自考专升本志愿填了湖南工业大学,这是一所省属一本学校,对她而言可以说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报名选择。
但是在三年前的全日制专升本髙考中,她并没有这么大的自由度去选择一所外省高校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,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统招专升本考试,只能报名省内院校的同类专业,也就是说,管理不能报师范,山东不能报湖南。
从整体发展上看,这出于人才选拔的考虑;从个体来看,却是万般无奈的限制。2019年,山东抬高了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“专升本”高考的门槛:综合素质能力考试成绩不能小于同级、同专业的前40%,引起一片哗然。
大专院校本就是为技术性人才设立的院校,这个政策的颁布,照理说理所当然,大专院校也的确不应该沦落为“专生本”的大型培训学校。
但是,社会舆论的骚动并非无风之浪,这个决策的片面在于,那些生源质量高的大专院校,何止40%的同学期盼升本?而那些略微边缘的大专院校,又何来40%的同学需要去踊跃报名?
为什么二本“专升本”学历,会被三本的学生看不起?
同样是2019年,哈工大发布了一则公告,决策逐年减少普通“专生本”招生人数,直到2021年停止普通“专生本”招收。这些陆陆续续“劝退”的政策让大专同学心中的“第二次高考”,显得越发不真实。
实际上,所谓“本科强于大专”、“能上本科就不上大专”的观念,本身就存在问题。大专教育、职业教育从来都不应该被视作比本科“低一级”,在一个良好的教育制度下,两者应该是各司其责的关系。
专科生也应该有持续深造、掌握更高层次的技术性教育的机会,他们掌握的技术能力,也应 得到就业市场的明确回应。
当他们纷纷把前途孤掷于摆脱大专身份、拼了命地挤入研究性本科大学时,不论是大专或本科教育,都将在无形中受到伤害。